[中心]广西:河池推出“制度+平台+服务”交易新模式助力营商环境优化
发布:2023-03-15 浏览:62
2022年以来,河池创新推出“制度+平台+服务”交易新模式,着力解决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,有效推动传统交易向智慧交易转型,促进了交易平台更加规范高效、公开透明、公平公正。
一、建章立制,为交易活动提供制度保障
一是印发《河池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规定》,全面的规定对招标人、代理机构、评标专家、投标人、交易中心及监管部门等人员的管理,有效填补现行法律法规规章的监管漏洞。文件印发后,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监管部门共发出综合监管函25份,有效纠正多起在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存在的偏差。
二是制定《河池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场内交易各方人员考核制度》,对参与交易活动现场的招标人(代理机构)、监督人员、评标专家的行为进行“一标一评”考核记录。自实施以来,共记录有不良记录行为的专家评委36人次,其中8人被暂停评标;被扣分的招标代理机构4家,被行政处罚的招标代理机构5家,被行政处罚的招标人2家,被行政处罚的投标单位1家,行政罚款13.9036万元。
三是推行“场外无交易”。为规范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活动,让所有项目实行集中交易和监管,将工程建设项目、达到采购限额标准的政采云项目及国有企业“非政采云”项目全部进入交易中心集中交易和监管。2022年,全市共完成2528个项目交易,交易额达214.31亿元,较2021年增加51.82%。
二、搭建平台,让数据智能替代人工跑腿
一是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全覆盖。实现房建市政、交通、水利、土地整治、高标准农田及政采云项目全流程电子化招标采购。所有进场交易项目从项目受理登记、信息发布、场地预约、保证金(保函)缴纳、专家抽取、开标评标、中标公示、保证金退还、资料归集等各个环节全程电子化封闭运行,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、节省了人力成本,增强了信息透明度,更好保障了招投标各方利益。
二是“不见面开标”显成效。从严抓实网上开标,从房建市政工程建设项目逐步到所有工程建设项目实现网上开标,投标人不用到现场即可参加投标,实现投标人与其他人员之间“零接触”,既能满足疫情防控下需求,又为投标人节省投标文件制作、交通、时间等成本,减少了围标串标风险, 提高了交易效率。2022年,231个工程项目使用“不见面开标”方式进行开标,为1023家投标企业节约交易成本153.45万元。
三是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。通过开展远程异地评标,改变了抽取异地评标专家到河池市评标的传统模式,打破了地域空间限制,将评审区域由“1”变为“1+N”,有效遏制评标中存在“熟人圈”“老面孔”问题,实现各地市优质评标专家资源共享,有效解决河池市评标专家资源不足问题,促进公共资源交易更加规范、客观、公正、高效。2022年,共完成41个项目的远程异地评标,涉及交易金额22.18亿元。
三、服务靠前,营造优质高效交易环境
一是现场服务“过得硬”。交易现场各功能区设有专人导询,日常工作实行“一次性告知制”“首问负责制”“限时办结制”等服务制度。严格核验交易人员身份并执行准入制度,切实履行开评标现场管理职责,维护开评标秩序,努力服务好每个项目和每个市场主体,不断优化高质量的交易环境。
二是培训指导“线上看”。将以往的线下培训模式转变为线上培训,采用直播方式开展业务培训,全程可回放观看,打破时间、空间限制,随时随地地参加学习。2022年共举办相关培训班3期,收观人员累计突破万人次。
三是业务知识“月月学”。交易中心举办业务交流讲堂17期,及时梳理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存在的难点、堵点、痛点,通过学习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典型案例、招标采购的重要知识和最新的法律法规等,不断增强工作人员业务本领。
来源:河池市大数据发展局
- 中心动态排行
- 本站推广
-
- 最近发表
-
- [交通]团结奋进,创造新的伟业——习近平总书记同出席2023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
- [交通]习近平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 李强任国务院总理 赵乐际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王沪宁当选全国政协主席 韩正当选国家副主席
- [交通]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选出领导人 王沪宁当选全国政协主席
- [交通]全国人大代表马健:增设专项资金提升改造西部山区农村公路
- [交通]全国人大代表王志贤:将“单一窗口”互联互通纳入新一轮东北振兴规划
- [交通]全国人大代表倪迪:优化船员等特定人群社会保障权益
- [水利]两会同期声 |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
- [水利]全国人大代表游劝荣:全面发挥长江生态保护的“司法作为”
- [水利]抓好太湖生态治理
- [水利]天津开展融冰期河道水环境集中清整行动